您现在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2-06-11 03:48:28
中医辨证论治疗肾病 【 - 论中医运动养生】 肾在我们的内脏里面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很多生活上面的行为和肾都有关系,人体内有着两个肾,两个肾可以正常维持我们正常生活。很多人的对生活的习惯是非常不好的,经常熬夜喝啤酒等等一些习惯,对肾都有着很大的伤害。患上肾病,很多人的选择还是使用中医治疗肾病。 为什么人们比较喜欢中医治疗肾病呢?因为中医讲求的是调理,治疗是不会伤害身体的,且对其他器官还有这适合的作用。而如果使用西医治疗肾病的话,会导致人们身体变得尤为虚弱。 肾病是肾脏的各种病证,人体脏腑之间,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均保持着动态平衡,内外界多种致病因素如果破坏了人体的平衡,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病及于肾,则引起肾脏疾病的产生,专家指出中医药辨证施治,整体调节,疗效较为巩固。 1.辨证论治整体调理 中医治病的根本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出一个“证”,据证用药,所谓辨证论治,证相同,其基本治法相同,体现其“共性”,同时由于每个人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以及年龄、性别、甚至饮食习惯等的不同,处方用药都有变化,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具体患者用药的“个性”。许多肾脏疾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多数肾脏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容易复发甚至加重恶化,患者情绪易波动,性情抑郁,悲观烦躁,中医很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认识和适应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并取得患者单位、家庭的配合,同时指导患者活动、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专方专药证病合参 中医治疗肾病的基本特点是辨证论治,同时也兼顾到辨病。证和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医学语言,描述患者机体的异常状态,证反映人体某阶段的主要矛盾,具有动态性,并能概括全过程的病理生理特征,反映基本矛盾,两者结合,既能解决基本矛盾,又能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某一疾病某一证候,长期用药观察,得到较为肯定的疗效,固定处方,经过现代药理、药效、毒理等研究,科学开发出新的制剂、新的药物。 3.中西结合提高疗效 立足中医,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衷中参西,相互结合,取得良好的疗效。如IgA肾病,临床表现多种形式,如表现单纯血尿或少量蛋白尿(小于1克/24小时)通常以辨证论治用药治疗;表现为肾病的则中西医结合,采用激素+雷公藤+中药辨证方,或再加免疫抑制剂,经系统治疗,有效者用中药帮助撤减激素,巩固疗效,无效者用中医药重点保护肾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作用主要有三:①起明显的协同作用。②减少西药副作用,如清热解毒或清利湿热中药减少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副反应;和胃健脾中药减少免疫抑制剂对胃肠道的刺激;益肾填精中药可防止免疫抑制剂对骨髓及机体正常免疫力的过分抑制。③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上面就是向大家讲解了一些关于之一治疗肾病的知识,希望大家看完之后对这方面的知识会更加了解。肾病在生活中是很常见,但是因为很多人并不愿意去治疗这个疾病,认为它会自己慢慢好起来的,其实这样想的话就错误了。 Ys630.com相关知识 本文导读:经期延长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在西医上的说法是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萎缩不全者、盆腔炎症、子宫内膜炎等引起的,但从中医的角度又是另一番说法。 1、气虚:素体虚弱,或饮食不洁、劳倦、思虑过度伤脾,中气不足,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期延长。 2、 血热: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或多产房劳致阴血亏耗,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经血妄行致经期延长。 3、血瘀:素性抑郁,暴怒伤肝,气郁血滞,或外邪客于子宫,邪与血相搏成瘀,瘀阻冲任,子宫,经血难止。 4、湿热:产后(包括人流术后),感受湿热病邪,滞于胞宫,经血淋漓不净。 辩证分型: 1、阴虚经期延长,经血持续不止,量少色鲜红,质粘稠,心烦口干。舌红,脉细数。 2、脾虚经期延长,经血淋漓不止,量少色淡,质清稀,神疲倦怠,纳少便溏。苔薄,舌淡,脉濡细无力。 3、血瘀经期延长,量少色暗,有时量多而有血块,下腹胀痛拒按。舌紫或有瘀斑,脉弦。 4、湿热经期延长,色红黏腻,有时秽臭,下腹胀痛拒按,平时带色黄,肢体倦怠,步履沉重。苔黄腻,脉滑数。 分型治疗: 1、阴虚治法:养阴清热,调经止血。 方药:两地汤加味。 生地15克、玄参12克、炒白芍12克、麦冬10克、地骨皮9克、阿胶9克(烊冲)、旱莲草12克、茜草炭12克加减。 2、脾虚治法:健脾益气,调经止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12克、黄芪15克、抽风是不是癫痫病白术9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炮姜5克、木香9克、阿胶9克(烊冲)、仙鹤草15克、煅牡蛎30克(先煎)、巴戟天10克加减。失眠者,加酸枣仁9克、远志9克;伴肾虚腰酸者,加补骨脂10克、菟丝子12克。 3、血瘀治法:活血理气,调经止血。 方药:隔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6克、枳壳10克、五灵脂9克、丹皮9克、乌药9克、炙甘草3克加减。经血多者,加生蒲黄12克(包煎)、仙鹤草15克;腹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5克、木香9克。 银花9克、红藤15克、薏苡仁20克、败酱草12克、川朴9克、六一散10克(包煎)、生蒲黄12克(包煎)、茜草炭12克、地榆炭12克、枳壳9克、丹参15克加减。带多色黄者,加黄柏9克、知母9克;苔厚腻纳呆者,加苍术10克、六神曲9克,去败酱草;腹痛拒按者,加延胡索15克、没药6克、香附9克。 99热心医生温馨提示,经期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禁止房事,注意外阴卫生。 胸痹对于很多朋友来说并不是很了解,简单来说,胸痹就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胸部出现了一种闷痛感,而且胸痹之后呼吸都会变得非常困难。严重的人还可能出现心脏疼痛的症状,所以这种病症还是比较严重的。那么问题来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胸痹辨证论治到底是什么呢? 辨证施治 1.心血瘀阻证 (1)证候 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致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加剧。舌质紫暗,有淤斑,苔薄,脉弦涩。 (2)治则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3)主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 (4)方药 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枳壳、牛膝、当归、生地等。 2.气滞心胸证 (1)证候 肝失疏泄,气机瘀滞,心脉不合致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2)治则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3)主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4)方药 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等。 3.痰浊闭阻证 (1)证候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致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2)治则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3)主方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4)方药 瓜蒌、薤白、半夏、胆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石菖蒲、陈皮、枳实等。 4.寒凝心脉证 (1)证候 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见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多因气候骤冷或突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冷,甚至手足不温,冷汗不出,胸闷气短、心悸、脸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2)治则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3)主方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4)方药 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甘草、枳实、厚朴等。 5.气阴两虚证 (1)证候 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致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无力,声息低微,面色晄白,易汗出,舌质绛红,舌体胖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2)治则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3)主方 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4)方药 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丹参、当归、玉竹等。 6.心肾阴虚证 (1)证候 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致心疼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2)治则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3)主方 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4)方药 生地、玄参、麦冬、人参、茯苓、炙甘草、柏子仁、五味子、远志、酸枣仁、丹参、当归、白芍、阿胶等。 7.心肾阳虚证 (1)证候 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致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而甚,自汗,面色晄白,神倦怯冷,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2)治则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3)主方 参附汤和右归饮加减。 (4)方药 人参、附子、肉桂、炙甘草、山茱萸、熟地、仙灵脾、补骨脂癫痫治疗大致需要多少费用等。 经常听到女人相互开玩笑说对方来月经是霸气侧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梗呢?主要就是有一些卫生巾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经血从侧面流出来,所以便被人们称之为侧漏。而在医学当中,有一种疾病的名称与其相似,这便是崩漏。那么,崩漏中医辨证论治是什么?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 治疗原则 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证治分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代表方: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中医妇科治疗学》 )加党参、黄芪、阿胶。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覆盆子、当归、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艾叶。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肾阳虚不能上温脾土,则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代表方:右归丸( 《景岳全书》 )加党参、黄芪、三七。 常用药: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 导读: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中医称失眠为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征。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一起来看看。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症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入寐。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衡,导致阴阳失调,使人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从而睡不着。 2、从精神情志论治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 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 人体 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所 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5、从肝脾论治 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如何全面诊断失眠症,调理失眠中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中医分型 从中医角度看,失眠基本为五种类型: 1、肝郁化火:多由恼怒烦闷而生,表现为少寐,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2、痰热内扰: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导致肠胃受热,痰热上扰。表现为不寐、头重、胸闷、心烦、喛气、吞酸、不思饮食,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癫痫病都有啥西药>3、阴虚火旺:多因身体虚精亏,纵欲过度,遗精,使肾阴耗竭,心火独亢,表现为心烦不寐,五心烦热,耳鸣健忘,舌红,脉细数。 4、心脾两虚:由于年迈体虚,劳心伤神或久病大病之后,引起气虚血亏,表现为多梦易醒,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黄色少华,舌淡苔溥,脉细弱。 5、心胆气虚:由于突然受惊,或耳闻巨响,目暏异物,或涉险临危,表现为噩梦惊扰,夜寐易醒,胆怯心悸,遇事易惊,舌淡脉细弦。 中医饮食治疗 1、黄花菜 又称安神菜,具有镇定神经的功效,除了煮汤喝,也可以与其他菜炒成各种美味佳肴。而在改善失眠症状时,主要是坚持每日三餐时喝黄花菜汤。 做时将黄花菜先用热水焯半分钟,去除表面过敏物质,再加水以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续煮30分钟,滤渣取汤,再加点盐即可。也可以加一些其他菜料,如小芹菜、豆腐皮、香菇等,味道更好。 2、酸枣 酸枣是中药,而酸枣仁更是以助眠闻名。若想用酸枣仁来对付失眠,方法很简单,只要拿它来煮汤或泡茶喝就行了。 失眠较多的人,除了常喝酸枣仁茶,还可以用酸枣仁汤来煮小米粥喝,由于小米也含有能助眠的色氨酸,所以这道粥对于改善失眠会有显着的功效。 失眠的危害很大,一定要注意调理和防治。
听力减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这种病症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听力减退的治疗偏方以及这个听力减退的预防方法,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风热侵袭型 证见耳胀耳鸣,听力下降,头痛恶寒,发热口干,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散邪宣窍。方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芦根各15克,桑白皮、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菊花、桔梗、石菖蒲、蔓荆子各10克,竹叶、升麻、薄荷、甘草各6克。 2.肝火上扰型 证见耳如雷鸣、生气加重,耳胀耳痛,头痛眩晕,目红面赤,口苦咽干,夜寐不安,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泄热,解郁通窍。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生大黄各6克,栀子、黄芩、柴胡、木通、车前子、泽泻、石菖蒲各10克。 3.痰火郁结型 证见耳如蝉鸣,听力下降,头晕沉重,胸闷脘痞,咳嗽痰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火化痰、降浊开窍。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法半夏、陈皮、黄芩、枳实、杏仁各10克,全瓜篓、茯苓各15克,黄连、胆南星、甘草各6克。 4.肾精亏损型 证见耳如蝉鸣、夜闹较甚,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补肾益精,潜阳肃窃。方用耳聋左慈丸加减,熟地、山药、滋石各20克,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五味子、石菖蒲各10克。 5.脾胃虚弱型 证见耳鸣劳累后加重,耳内空虚或发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洽宜健脾益气,升阳通窍。方用益气聪明汤加减,党参、黄芪各20克,白术、葛根、川芎、柴胡、升麻各6克。 以上各型方药用法均为水煎2次,分2~3次温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 听力减退的预防方法 ⒈日常生活防噪音 倘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间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声,会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内耳供血减少,听力急剧减退。因此,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是保护听力的首要一条。 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如果经常处于急躁,恼怒的状态中,会导致体内植物神经失去正常的调节功能,使内耳器官发生缺血,水肿和听觉障碍,这样容易出现听力锐减。所以,要尽量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 ⒊按摩 按摩耳垂前后的处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的凹陷处)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颔关节突后缘凹陷处),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长期坚持下去即可见效。推荐,非常有效的耳部保健操。 结语:看完了这么多能够有效治疗听力减退的偏方,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以及相关的认识。所以,想要用这些偏方来进行治疗听力减退的话!还是请在询问医师的情况之下进行治疗和服用,效果会更好哦! 中医临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为以下四型:
很多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还有坐姿不正确,时间久了就会造成近视的情况。眼睛近视,正常人矫正视力的方法就是戴眼镜,那么还有其他治疗近视的方法吗?当然有,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说说治疗近视的一些常见的方法! 一、内治 1、心阳不足 主证: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全身无明显不适,或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 证候分析:火在目而为神光,心阳不足,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故视近尚清,视远模糊。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等皆为心阳虚弱、气血不足的表现。 治法:补心益气,安神定志。 方药:定志丸加减。方中远志、石菖蒲性温,宁心安神定志,为主药;人参、白茯苓益气宁心安神;朱砂安心神。诸药组方,共呈补心益气、安神定志之功。阳气虚甚者,还可酌情选加黄芪、炙甘草、肉桂、当归等益气养血温阳。 2、肝肾两虚 主证:视近怯远,眼前黑花渐生。全身可有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 证候分析:肝肾两虚,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华不能远及,故视近而不能视远。 目窍失养,则黑花渐生。全身症见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皆由肝肾精血亏虚所致。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方药:杞菊地黄丸或加减驻景丸加减。证偏肝肾阴虚者,宜用前方滋养肝肾,益精明目。证属精血亏甚者,则宜后方补益肝肾,填精补血。若兼气不足者,可加党参。脾不健运者,酌加麦芽、陈皮。 二、针刺疗法 1、体针 常用下列四组穴位:承泣、翳明;四白、肩中俞;头维、球后;睛明、光明。每天针刺1组,轮换取穴,10次为1疗程。 2、耳穴 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于耳部心、肝、肾、眼、内分泌等穴处,每日按压25次,1周为1疗程。 3、梅花针 用梅花针叩打后颈部及眼区(眼眶周围),于颈椎两侧各打3行,于眼眶上缘及下缘密叩34圈,同时在睛明、攒竹、鱼腰、四白、太阳、风池等穴各叩几下。也可叩打背部俞穴。 主穴:正光穴(攒竹穴与鱼腰穴连线中点,眶上缘下方)。配穴:风池、大椎、内关。于穴位0.81.2厘米直径范围内叩打2050下。一般只用主穴,如效果不佳再酌情加用配穴。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以中等度刺激为宜。 三、配镜矫正视力 上述疗法无效的患者,应散瞳检影验光,配戴合适的眼镜。 结语: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矫正视力都是靠佩戴一副眼镜来解决问题。有些人戴上了眼睛反而变得漂亮了,也就无所谓。但是有人不适合戴眼镜,不妨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将近视治疗好。视力不好总是会影响日常生活的,尽早治疗尽早好! |